第 48 章

餘娘子在餘小郎讀書一事上本來就有些猶豫。那日餘小郎回去後又央着她想去念書, 再加上許大郎也支持。她便幹脆應了下來。

餘小郎歡天喜地地跑來和謝虞琛彙報了這事,等到明年開春,他就能送去隔壁村的先生那裏念書了。

“是鳳雙村的吳先生嗎?”謝虞琛問道。

蓬柳村沒有教書的先生, 附近村裏的孩子若是想讀書, 最近的地方便是南邊的鳳雙村。鳳雙村有個姓吳的先生, 三十來歲的年紀,在官學讀過幾年書。後來仕途無望, 才回了鳳雙村當了一個啓蒙先生。

不過這年頭的社會對讀書人的敬畏程度還是很高的。靠着給村裏的娃娃們教書, 吳先生的生活也算過得去。

謝虞琛對這位吳先生倒是沒有什麽意見,但鳳雙村距離蓬柳村可不太近,腳程快一些的,也得走個半個時辰才能到。更別提餘小郎不過是個八九歲的孩童。

再加上這年頭的治安也沒那麽好,萬一路上遇到掠買婦孺的人販子呢?

退一萬步講, 即使遇不上這些危險, 可若是在半路上摔一跤, 磕碰着了家裏也不知道, 又如何是好?

謝虞琛這邊滿心擔憂,餘小郎自己倒是沒心沒肺地在一旁傻樂。

他不僅能去讀書, 就連那日謝虞琛口中什麽開花結果的那些書裏沒有的知識,謝郎也答應等他會認字之後就教給自己。

這幾天的餘小郎可是歡喜得不行,連去前院幫阿姊幹活時,動作都比往常輕快了不少。

“謝郎在想些什麽呀?”見謝虞琛半晌都沒說話,餘小郎忍不住問道。

“沒什麽。”謝虞琛回過神來, 溫聲道:“只是覺得若是蓬柳村也有學堂,小郎念書就不用走那麽遠的路, 費那麽多辛苦了。”

“原來是這樣。”餘小郎聽到這話,連連搖頭道:“謝郎不必擔心, 我不辛苦的。”

他爺娘死後,家裏就剩他和阿姊兩個人,那時候的日子才叫一個不好過。

好在他們村的山裏有不少野菌子、山栗、勾圓,賣到城裏可以換不少錢。餘小郎就跟着村裏那些大小夥子進山摘山貨。

他個頭小,人又機敏,許多大人進不去的灌木叢,餘小郎都能從不知道哪個縫隙中間鑽進去,靈巧得像只穿梭在密林裏的小猴子一般。

再加上村裏人知道餘家姐弟的情況,都把山貨最多的地方讓給餘小郎去。這樣一來,餘小郎每次進山摘的東西都能換不少錢,有時候比那些大人都多,替他阿姊分擔了不少。

比起從前在山裏采菌子、摘山栗時候的辛苦,現在不過是走幾裏路,對于餘小郎來說還真不算什麽。

看餘小郎咧着嘴嘿嘿傻笑的模樣,謝虞琛一時心底五味雜陳。想起自己像他這個年紀的時候應該才剛上小學。

那時候別說是自己走路去學校,就是每天都有人接送,他都要在家磨蹭到最後一刻,才肯背着書包出門坐車。

仔細算來,餘小郎的年紀和他那時也差不多,但已經快能撐起一個家的重擔了。

謝虞琛眼底閃過一抹憐惜,心情有些說不上來的複雜。餘小郎卻已經提起了另一件事,“謝郎真的打算在蓬柳村也建一個學堂嗎?”

“對啊。”謝虞琛壓下心中思緒,眼角含笑道:“若是蓬柳村有了學堂,村裏像小郎這樣的孩子,就可以去念書了。”

“可是……”餘小郎攪了攪手指,更多人有書讀當然是好事,但只要有學堂就可以了嗎?

猶豫片刻,餘小郎将心中的疑問出口,沒想到謝郎不僅沒有生氣,反而十分認真地誇贊了自己,說他考慮得周全。

“當然不行。”

餘小郎剛想問謝虞琛還需要什麽,就聽到謝郎說要考考自己,讓他思考:為什麽有了學堂和教書先生,村裏的孩子還是不能去念書。

見餘小郎咬着嘴唇,皺了眉想了半天都沒想出個所以然來。謝虞琛便主動提示道:“不妨想一想小郎的阿姊,阿姊最初為什麽不打算讓小郎去念書。”

“因為要幹活!”餘小郎一拍腦門,豁然開朗,連忙回答:“如果村裏的小孩們都去上學,就沒人能給家裏幹活了!”

“還有呢?”謝虞琛繼續問。

“還有……”餘小郎又想了片刻才繼續說道:“還有讀書需要很多錢,紙、筆、墨都很貴,村裏很多大人都覺得,即使認得字也不一定有用,還要白費很多錢。”

“你說的很對!”謝虞琛稱贊了幾句,把餘小郎說得眉開眼笑,兩頰也泛起了羞澀的紅暈。

還是要發展經濟啊。謝虞琛心中暗道。不過餘小郎這孩子的心思确實靈巧,一點就通。若是好好培養,假以時日未必不能做出一番成績。

幾乎沒有猶豫,謝虞琛便問道:“離去吳先生家念書還有幾個月的時間,這段時間小郎願意跟在我身邊學習嗎?”

“可以嗎?”餘小郎的眸光陡然亮起,擡起頭看向謝虞琛,臉上的期盼與興奮之情遮都遮不住。

謝虞琛點了點頭,“當然可以,只要你願意。”

“我願意!”餘小郎想都不想地回答。

“既然如此,那我們可就說定了。”

一大一小兩個人很快便立下約定,從明天起,餘小郎便不必再去食肆做事,而是跟在謝虞琛身邊學習,平日裏遇上什麽問題也都可以來找他。

教餘小郎這件事是謝虞琛突然決定的事情,具體要講的知識他還沒想好,但心裏大致有一點想法。

首先是書上的內容,說實話自來到這個世界之後,謝虞琛也沒有看了多少書。為數不多的幾本也都是些雜書游記之類的,不好教給小朋友。

而他後世在學校學的那些東西,除了最基礎的知識以外,其餘也都忘得差不多了。倒是那些“聲臺形表”的東西還記得不少,畢竟這些都是身為演員最基礎的,經常用的上。

但他總不好讓餘小郎進行一堆樂理和形體上的訓練。至于表演的臺詞與聲音、風格和基本流派這些東西,不用想也知道派不上什麽用處啊。

不過好在餘小郎年紀還小,這個時代也沒什麽生物、物理方面的教育基礎,最基本的東西都要一點一點教,算是啓蒙開智,也得教許多天。

……

當天回去,餘小郎便把這件事告訴了阿姊和姊夫。

得知謝虞琛要親自教導自家小弟的消息後,餘娘子表現得比餘小郎本人還要激動。

謝虞琛是誰?在餘娘子心裏可是頂頂厲害的大人物,肚子裏的學問在她也心裏也是最淵博的。

在餘娘子這樣的人看來,能識文斷字固然厲害,但都和他們普通人的生活沾不上邊。入仕做官更是那些世家子弟才能做到的事。

但謝虞琛不一樣,不僅身份尊貴無比,許多人都說謝郎可是京城的權貴。

這次謝虞琛回蓬柳村,身邊跟着的人大家夥都看到了。令人聞風喪膽的金甲軍,謝郎一句話便能讓他們去前院砍柴,是何等的厲害。

更關鍵的是,謝郎肚子裏的那些學問,都是真真看得到好處的。

遠的不提,就拿今年開春後謝郎和村人立下協議養的那些豬來說,別人家養的豬不僅腥臊味極重,肉質也一般,但凡講究一點的人家,都不願意吃那豬肉。

但按照謝郎教的方法養出來的豬,不僅貼膘的速度比普通的豬快很多,而且成熟後的豬肉也沒有半點腥臊味,反而肉香四溢。

前段時間村人家中的那些豬一長成,許大郎就讓人宰了一頭,分得的那些豬肉按照謝郎留下的那些方子做成菜。

肥瘦相間的豬五花切成塊炖成紅燒肉,緊而不柴的前腿肉和蒜薹一起炒着吃……

每種肉都有各自的吃法,把不同部位豬肉的口感都發揮到了極致,幾乎是菜品一面世,就得到了食客的熱烈歡迎。

衆人吃過幾頓許家食肆的菜後,連帶着原本對豬肉的偏見也消弭不少。

向食肆的小厮一打聽,才知道原來食肆用的豬肉都是專門養殖的,和外面那些又腥又柴的豬肉根本不是一種東西。

沒過多久,蓬柳村的豬肉便在周圍的村縣揚了名。運到集市上的豬,整頭的一斤能賣到五六文錢。若是分好的肉,按照豬肉的部位,更是能賣到十文到十四文一斤不等。

雖然前者省去許多麻煩,賺得也差不多,但村人大多還是會選擇自己在家殺好後再拉去賣。

一來是他們和謝虞琛簽訂合約養豬的時候就約好,将來出欄的豬要先緊着食肆這邊供給。二來也是因為自己家殺豬還能得點豬油、下水內髒一類的。

雖然這些東西在市面上買不上價錢,但添到菜裏,也能給家裏的娃娃們沾上點葷腥。

更別提殺豬時放出來的豬血,按照許大郎教給的方子做成豬血或是灌成血腸,也是一道別樣的美味。

當初許家和村人合力養的那些豬總共也沒多少只,根本撐不住賣。大清早殺好豬運了豬肉出去,還不到太陽升到半空便賣了個精光。

這段時間在蓬柳村的附近村縣,他們村的豬肉已經成了繼去年冬天的酸菜以外,另一個打出名頭的東西。更令人驚奇的是這兩樣東西,竟還都是同一個人折騰出來的。

村裏養豬的人家因着豬圈裏的幾頭豬,這段時間都賺了不少銀錢。就連走在村裏,脊梁骨都比往常挺得直溜了不少。

這些村人都看在眼裏,背地裏更是有不少人開始琢磨起了養豬的事,想着自家院子是不是也能搭個豬圈,養幾頭豬崽?好好侍弄上幾個月,想來也能賺不少錢。

不過雖然當初養豬的時候,謝虞琛沒讓他們瞞着村人。那小豬什麽時候劁骟、豬食該怎麽煮大家也都看得明明白白。

但畢竟是“大姑娘上轎”——頭一回,村人眼睛看清楚養豬的利潤是一回事,心裏發虛沒底又是另一回事。

因此大多還是選擇了和許大郎合作,由許家承擔風險和利潤的大頭,他們跟在後面賺點辛苦錢。

選擇自己撇出來單幹的還是少數。數來數去也只有最開始和謝虞琛簽訂合約的那些人家中的幾個,沒有繼續和許大郎合作,而是自己買了豬崽養。

不過謝虞琛最開始決定養豬的時候,就沒想過通過這個賺錢,更多的是為了食肆的菜式和自己的味蕾,順便幫村人多個額外的收入來源。

許大郎清楚謝虞琛的想法,所以對那幾家人自己單幹的事倒是接受良好,甚至還主動提點了幾句。引得人們對謝虞琛感激之情又多了幾分。這段時間許家若是遇上了什麽事,衆人也都是主動湊上來,積極地要幫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