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 98 章

再加上現在各地都在推行水泥路, 即使不是整個城市都用水泥鋪平,但主幹的幾條道路也都已經用上了。除了杜仲膠車輪能起到減震的作用,人力車行走在這種地面上, 也會更加省力穩固一點。

謝虞琛盡量用這個時代的人能聽懂的解釋, 向餘小郎回答了他那個關于“為什麽現在沒人用人力車載人”的問題。

但看起來, 餘小郎似乎并沒有太聽懂,有些遲疑地啊了一聲, 眼神中透露出一種“越努力理解越理解不了”的茫然。

……算了。

謝虞琛嘆着氣放棄了繼續向餘小郎解釋, 改口道:“你明天上林場去問地裏運杜仲葉的人們借一輛手推車,讓人坐在上面,自己試着拉一下。”

餘小郎很聽話地點了點頭。謝虞琛見紙上的墨痕幹得差不多了,便又道:“我待會兒要去找徐木匠,讓他看看這個圖紙有沒有什麽需要修改的地方, 你是要先回你自己的院子去, 還是跟我一起去找徐木匠?”

餘小郎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。學堂好不容易能休息兩日, 他才不要在自己屋裏悶着呢。

之前謝虞琛就發現這孩子似乎對于工器匠造一類的東西很感興趣。前段時間林場的木器坊建造水車的時候, 餘小郎餓着肚子都要跑過去圍觀匠人們制作筒車的過程。

而且據匠人們說,餘小郎在這方面的天分竟也很不錯。也就蹲在旁邊看了兩遍他們制作筒車的過程, 居然就能自己上手了。

匠人們組裝水車的時候,各種零件就堆在旁邊。常常是他們剛安裝完上一個部件,還沒來得及開口,一低頭,餘小郎竟然已經從各式竹木做的零部件中, 精準無誤地拿出來遞到了他們面前。有時候甚至還能幫上他們不少的忙。

久而久之,匠人們對這個話不多的小孩也産生了一些親切的好感。餘小郎再蹲在他們身邊看他們做事的時候, 匠人們也不是只忙自己手上的營生了。

偶爾空閑的時候,他們還會專門提點餘小郎幾句, 比如這個木頭怎麽才能刨得又平又直,沒有一點木刺。再比如那個榫卯結構要怎麽設計,才能做到又省材料又堅固。

謝虞琛問起這件事的時候,木器坊的衆人還有點惴惴不安,生怕主家覺得他們帶壞了自家小孩。好好的一個俊秀郎君,跟着他們學了滿腦子上不了臺面的手藝。

不過他們很快就放下了懸着的心。謝虞琛不僅沒有責怪餘小郎每天不務正業,鑽營那些亂七八糟的匠造技術,反而主動派人給木器坊的匠人都送了幾斤豬肉和一籃子雞蛋。

還給他們帶了話,說什麽餘小郎這段時間給大家添麻煩了雲雲,這些肉蛋算是他這個作長輩的,替餘小郎給各位匠人的謝禮。

衆人自然是不肯收的,擺着手連連推辭。但送東西的那個小吏,把東西往桌上一放,笑着轉述他出門前謝虞琛吩咐給他的話。

“我們謝郎說了,您幾位這段時間教給餘小郎那些木工手藝,怎麽說都算的上是我們小郎的半個先生了。既然是做先生,哪有不收學生拜師禮的道理。”

“只是一點豬肉和雞蛋,比起各位教給餘小郎的那些手藝,完全不值一提,還請各位郎君不要推辭。”

衆人一聽這話,哪好再繼續拒絕。只好紅着臉收下了謝虞琛送來的東西。

衆人也是沒想到,他們這個年紀和身份,竟然還有天能撈回來個“先生”的名頭,學生還是謝郎那種人物家裏的小孩。心裏一時間也是有些感慨。

不過這收了禮以後可就不一樣了,若從前他們還只是覺得餘小郎這個孩子乖巧伶俐,平日裏閑來無事的時候有一搭沒一搭地提點幾句。

但現在,哪怕是看在謝虞琛送來的那一籃子束脩禮的面子上,也得上上心,多教餘小郎幾句。畢竟人家謝郎可說了,他們這些人怎麽說都算是餘小郎的先生嘞。

謝虞琛這十幾斤豬肉和雞蛋花得可值,直接把木器坊裏匠人們壓箱底的本事都給套出來了。尋常學徒要想學這些本事,怎麽說不得在師父手底下幹個三年五年的雜活。

當然,謝虞琛也不可能讓餘小郎就泡在木器坊裏,每天學刨木頭鋸木頭。來了東山州以後,他因為要忙着杜仲林場的事情,分身乏術,來不及照看餘小郎平日裏的學業。于是就托關泰初,給餘小郎找了個念過不少書的先生,讓餘小郎跟着先生學習。

原本這個念過四旬的先生只需要給餘小郎一人授課,但謝虞琛看了一眼偌大的書房就餘小郎和先生兩個人,未免太過浪費。就幹脆讓人在西院又拾掇出一個屋子來,在裏面擺了一個講臺和十幾個位子。讓周圍幾家有和餘小郎同齡的孩子的人家,也送了他們家的孩子過來,免費和餘小郎一起念書。

老先生自己反正教一個人也是教,教十個人也是教,沒什麽所謂。更何況因為這多教的十幾個小孩子,謝虞琛還讓人送了他幾雙自家制鞋作坊做的幾雙靴子。

這杜仲膠底的靴子即使在他們東山州本地,價錢也是不低的,更何況還是用了作坊裏最好的皮料做的,一雙就快能抵他一家半個月賺的銀錢了。

之前杜仲膠底的靴子在市面上流行來開的時候,他媳婦還商議着說要不要給自己也買一雙,就那種最普通的料子,冬天出門的時候,也不用凍得一雙腳都沒知覺了。

但老兩口合計了一下,一雙這樣的靴子少說也要好幾百文,換成粟米夠一家人吃兩三個月的,最後咬咬牙還是放棄了。

現在有了謝郎送的這幾雙靴子,他妻子也不用心疼他冬天踏着雪出門了。給他自己留一雙,剩下的還能拿去集市上換成其他尺碼的靴子。

這幾雙靴子的用料和款式都是最頂尖的,若是換成不那麽好的檔次,一雙能換兩雙也說不定。自己往裏再添點錢,能給自己老妻和家裏的幾個小孫孫,每人都換一雙暖和的杜仲膠底靴子。

家裏的幾個小娃娃正是活潑愛玩的年紀,平時一天裏能有大半個白天都在外面漫天遍野的瘋耍。冬天的時候手和腳都凍得紫紅紫紅的。現在有了那杜仲膠底的靴子,別的不說,起碼踩在雪上的時候也不會那麽冷了。

而且據市集上販賣杜仲膠底的貨商說,這杜仲膠制成的鞋底還極為耐磨,穿好幾個月鞋子都不會磨壞什麽的。

最開始人們自然不相信,商販為了賣貨,什麽天花亂墜的話他們吹噓不出來。就算是木頭制成的木屐,穿幾個月腳面上的布條也要磨斷了。這黑乎乎的杜仲膠有什麽本事,能比木屐還耐磨不成?

貨郎也知道自己空口無憑人們不會相信,當即就從自己擔子裏取出一雙杜仲膠底來,拿到路旁一塊粗糙的巨石上,把手中的杜仲膠抵子在上面,用猛勁兒在上面來回摩擦了十幾下。然後把膠底翻過來,在衆人面前來回展示了一圈。

衆人定睛一看,嚯!那貨郎手裏的杜仲膠底果然完好無損。那石頭他們手摸上去都覺得粗糙發澀,貨郎手裏的杜仲膠底在上面用了摩擦了十幾個來回,結果底上連最細小的花紋都沒有傷到半分。

光看那鞋底在貨郎手上來來回回反複彎折的時候,可看不出這玩意兒竟然如何耐磨!衆人一臉驚訝,心中對于貨郎口中那些關于“耐磨”的話語已經信了八分。

說不定這黑乎乎的一塊杜仲膠,當真要比許多木頭還結實耐用呢!